(來源:小米汽車上市發(fā)布會)

小米SU7上市4天大定超10萬,鎖單超4萬。而眾泰SR9在上市第二個月銷售6700臺,此后便一蹶不振,眾泰在2020年宣告破產。

網友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,有人認為保時捷與“模仿者”們檔次不一樣,面對的消費者群體也不一樣,做出回應都是在給對方貼金;也有人認為SU7的出現會讓保時捷變LOW,未來銷量不容樂觀。

從定位上看,保時捷比BBA更高端,但與賓利、勞斯萊斯等超豪華車型相比,它售價更“親民”。因此,保時捷普遍成為高凈值人士以及BBA車主消費升級的選項,保時捷曾在招股書中表示,保時捷車主家庭平均年收入約41萬歐元(約310萬元人民幣),這足夠買十臺小米SU7 Max。

從性能上看,保時捷自誕生起就以生產高級跑車而聞名于世,然而,隨著時代變化,電動機可以輕易達到高性能內燃機水平,當Taycan與小米SU7的運動性能相差無幾時,很難說服消費者為其買單。

從外形上看,SU7與Taycan的確十分相似,但根據易車榜數據,保時捷2023在華銷售車型的81%為SUV與大型轎車,外形差異明顯。所以,與小米混淆而導致保時捷整體變“Low”更多是網友的戲謔。

客觀地說,相似的外形是小米對保時捷優(yōu)秀設計的肯定,這不一定會導致保時捷銷量直接下滑。但我們認為,保時捷與一眾豪車品牌所面臨的挑戰(zhàn)更加復雜。

事實上,豪車廠商們更應該關心的,是國內汽車市場發(fā)展趨勢的變化。具體來說,傳統(tǒng)的汽油豪車是否應該電氣化,以及如何智能化,才是保時捷等一眾豪華品牌此時要考慮的頭等大事。

01 保時捷在華受阻

保時捷是大眾集團旗下的豪華汽車品牌,多年來代表了德國汽車工業(yè)的頂尖水平。自上個世紀60年代的911跑車誕生起,保時捷就在全球市場收獲了廣泛的粉絲和追隨者。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和先進的技術也被眾多廠商所借鑒,許多車型上都能窺見保時捷的影子。

2001年,保時捷進入了中國市場。從2015年起,中國連續(xù)8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。到了2022年,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達到了9.33萬輛,占其全球總銷量的大約30%。

但在2023年,保時捷的銷量發(fā)生了一些變化,根據保時捷2023年財報,其2023年營業(yè)收入405億歐元,同比增長7.7%;全球銷量約32萬輛,同比增長3%;但中國市場總交付量為79283輛,同比下滑15%。

今年的第一季度,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交付16340輛,同比下降24%;在北美市場交付15087輛,同比下降了23%。盡管歐洲與德國仍保持增長,但保時捷的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了4%,這說明,保時捷的銷量下滑趨勢已經向全球市場蔓延。

CEO柯時邁對媒體透露,銷量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方面是新產品發(fā)布與交付之間存在時間間隔;另一方面是去年因疫情后出現階段性銷量反彈,使得同比的基數較高。而北美市場銷售衰退的原因,則有說法是因為海關運送問題導致的交付延誤。

不過,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失速從2022年起便有了明顯跡象,當年在中國市場僅交付了93286輛新車,同比下滑2%。彼時,外界認為保時捷的下滑跟熱銷車型Panamera、Macan、Cayenne換代緩慢有關。

另外,保時捷在黑貓平臺產生的消費者投訴達到1147條,2022年的“轉向柱減配門”事件也備受爭議。在國家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搜索“保時捷”的召回信息多達20條以上。其中,去年10月保時捷(中國)申請備案召回共計2570輛Taycan系列汽車,而根據易車榜數據,2023年Taycan在華銷售總量也就4151輛。

(來源:國家市場監(jiān)督管理總局)

我們難以斷言召回與質量問題對保時捷的影響具體有多大,但是,在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廣泛傳播下,豪華汽車如果頻繁出現問題,網友通常會給車主貼上“人傻錢多”的標簽,這無疑會影響品牌的口碑與形象。

市場方面,2023年全國多地的保時捷經銷商打出了折扣,相較于往年加價才能購車的各款車型,其中911最高可優(yōu)惠20%,Panamera優(yōu)惠也超過10%,而Macan更是達到了高達20%以上的價格讓步。

除上述原因外,保時捷電氣化轉型的步伐相對緩慢,是在華銷量下滑的原因之一。2019年,保時捷推出了純電版Taycan,之后5年里,這款雙門跑車都是保時捷純電車的“獨苗”,直到今年1月,保時捷才發(fā)布第二款純電系列Macan 4與Macan Turbo。

據悉,Macan 4起售價為80,450美元(約合人民幣58萬元),Macan Turbo起售價則是106,950美元(約人民幣77.5萬元)。然而,純電Taycan并未帶給保時捷驚喜。

自發(fā)布以來,其銷量持續(xù)下滑,國內交付量從2021年約7300臺減少至2023年約4150臺,這一趨勢似乎更加印證了保時捷的乏力表現。

我們認為,在燃油車時代,優(yōu)秀的工業(yè)設計與機械素質是保時捷與生俱來的優(yōu)勢,但如今要在競爭激烈的電動市場立足,這對保時捷來說可能是“降維打擊”般的挑戰(zhàn)。

02 純電是豪車難邁的檻

周鴻祎最近決定賣掉自己的邁巴赫,換成國產的智能汽車,一時間成為網絡討論熱門,相關話題下面除了廠商毛遂自薦,就是網友出謀劃策,但唯獨沒有人質疑周總放棄傳統(tǒng)豪車的做法是否正確。

無論周總最后選了什么車,起碼這輛邁巴赫是非賣不可了。

在上世紀末,冷熱空調、自動座椅、電動車窗、定速巡航等功能是豪車才配備的,但隨著技術普及與成本下降,豪車的核心競爭力只剩下品牌價值以及汽車工業(yè)的多年沉淀。

所以,關于豪華汽車一直都有個爭議,那就是汽車智電時代來臨,那些將運動血統(tǒng)、縱置后驅、V8、V12等等概念奉為圭臬的傳統(tǒng)豪華車企該如何自處?有人舉例子說這好比機械表與石英表,用不了多久,汽車市場“石英風暴”就將來臨。

1969年,廉價、輕薄、走時精準的石英表一經推出,就給機械鐘表行業(yè)造成了巨大沖擊,部分“幸存”的老牌腕表企業(yè)選擇轉型奢侈品,成為彰顯身份與品味的社交工具。

不過,與腕表不同的是,汽車所面對的使用場景更復雜,導致汽車注定是不斷折舊的消耗品。

根據二手汽車交易平臺數據,2017款邁巴赫S400新車含稅價約159萬,現二手價約76萬,折損52%。而根據二手回收表商數據,公價8萬多的勞力士在在二級市場流通時價格已高達11.5萬,溢價43.75%。這樣的溢價在百達翡麗、江詩丹頓、愛彼等百萬元奢侈表上更明顯。

除了保值屬性外,腕表可以長時間多場合佩戴,曝光更頻繁、更自然。事實上,隨著社會發(fā)展,汽車在提升身份價值方面的作用相對有限,也僅有勞斯萊斯、賓利等頭部品牌能產生相應作用。

在網絡上也常流傳“窮玩車、富玩表”的戲謔段子,所以對高端人士而言,選購豪華汽車更多出于對其功能上的需求,當汽車產業(yè)變化導致傳統(tǒng)豪車的功能顯著落后時,汽車的奢侈品屬性與彰顯身份的效果是很難跟腕表相比的。

也就是說,如果純電汽車能輕松超越豪華車的駕乘體驗,那大部分豪車廠商將會失去其品牌價值和溢價空間。

具體來說,電動車無需變速箱和齒輪活塞,也沒有復雜的機械工藝與動力傳遞系統(tǒng),僅憑電機、電池、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,就能實現“隨叫隨到”的強勁動力,通過智能化的車機芯片,還能做到更精準的動力分配。另外,電動車無需擔心發(fā)動機艙傳來的噪音,在零排量的情況下,就能得到瞬時大扭矩動力輸出。

但是,純電車仍面臨續(xù)航、補能、折舊貶值、電池安全等未解決的難題,這些問題使得不少消費者保持觀望態(tài)度。相比“石英風暴”給機械表帶來摧枯拉朽的沖擊,燃油車,尤其是豪華燃油車,在一定時期內仍將保持其市場地位。

所以,現在擺在豪華燃油品牌面前的難題是到底該不該電氣化,未來又該如何繼續(xù)打造和保持其超豪華的品牌價值?畢竟,對電氣平臺進行研發(fā)投入不僅成本巨大,而且意味著對現有技術的重大調整。

03 都想活成“勞斯萊斯”

保時捷Taycan于2019下半年在國內正式銷售。該系列定位是純電轎跑,指導價88.8-199.8萬,盡管當時Taycan是保時捷唯一的純電車型,但在豪華車品牌中,保時捷的確是純電的先行者。

在當年,Taycan的競爭對手只有特斯拉,只不過,光對比參數與價格的話,很難說保時捷能“打”贏特斯拉,根據公開數據,2022入門款Taycan功率300kW續(xù)航430km,指導價88.8萬;2021款特斯拉Model Y功率331kW續(xù)航660km,指導價34.79萬,在參數打不贏的情況下,保時捷貴了2.5倍。

在汽車媒體人毒辣車評的介紹中,Taycan雖然是四門轎跑,但乘坐過于低矮;車機系統(tǒng)經常掉線、卡頓,語音識別效果差;加速力差、續(xù)航差,甚至剎車都有異響。

可以看出,保時捷在純電市場打的是輕奢運動牌,試圖做豪華版“特斯拉”,但很難說Taycan是保時捷對純電的突破,今年初,Macan 純電系列也已發(fā)布,保時捷純電的后續(xù)表現,仍有待觀察。

要看豪車對電氣化的態(tài)度,那不得不提“老大哥”勞斯萊斯,2021年9月29日,勞斯萊斯汽車公布旗下首款量產電動車型SPECTRE,中文譯閃靈。

在勞斯萊斯的官網中,關于閃靈車型唯一的參數介紹就是“功耗:21.5*kWh/100km;續(xù)航里程:520* km;二氧化碳排放量:0 g/km”,在此之外,全部都是關于勞斯萊斯品牌調性與不凡設計的介紹。

據公開資料顯示,該車售價575萬起。豪車品牌該如何面對電氣化趨勢,在2023上海車展中,勞斯萊斯大中華區(qū)總經理李龍曾對媒體做過解答,我們總結了他的觀點:

勞斯萊斯的品牌定位特殊,不完全定義為汽車產品,而是奢侈品。

在燃油車時代,品牌特點為靜謐性和魔毯般的駕乘體驗。

電動化對勞斯萊斯而言是進化而非替代,電動車的扭矩大、加速快、更靜音,這與勞斯萊斯的品牌調性相契合。

閃靈延續(xù)了勞斯萊斯的傳統(tǒng)元素,同時展望電動化的未來。

閃靈于2023年四季度開始交付,具體的數據仍未公布,但勞斯萊斯公布2023年共交付6032輛新車,相比2022年增加11輛,創(chuàng)199年紀錄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勞斯萊斯官方宣布,在2030年底只會生產純電動汽車。在“大哥”勞斯萊斯展望未來之際,賓利在電氣化道路上似乎不太順利。據外媒報道,賓利原計劃于2025年推出的第一款純電汽車現已推遲至2026年底。此外,賓利到2030年實現純電氣化的目標也已推遲到 2033 年。

賓利財報顯示,2023年賓利全球營業(yè)收入29.38億歐元,同比下降13%;營業(yè)利潤為5.89億歐元,同比下降17%;汽車銷量13,560輛,同比下降11%。賓利CEO Adrian Hallmark 評價2023財年表現認為: “奢侈品市場也未能幸免于全球各地充滿挑戰(zhàn)的市場環(huán)境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賓利和保時捷一樣,同屬于大眾集團。

目前,意大利著名跑車廠商法拉利與蘭博基尼的產品矩陣中,均包含混動車型。而對于純電產品,法拉利計劃于2025年最后一個季度推出其首款純電汽車,而蘭博基尼的首款純電汽車預計將在2028年問世。

而面對性能上超越法拉利的各類純電汽車,法拉利CEO Benedetto Vigna對此的解釋是,法拉利是一種獨特體驗,而不是速度,“就像坐過山車,重要的不是速度,而是感覺”。

但事實上,法拉利的在華銷量下降了。2023年,法拉利在中國的交付量約為1500輛,同比跌幅為4%;蘭博基尼2023年在中國銷量為845輛,同比下滑17%。

不難看出,坐穩(wěn)豪車頭號交椅的勞斯萊斯并不緊張電氣化時代所帶來的變革。相反,那些在勞斯萊斯之下、BBA之上的品牌豪華品牌們,其前景似乎有些一言難盡了。

04 智能化才是戰(zhàn)場

比亞迪王傳福曾在2018年表示,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,下半場是智能化。

在保時捷還力圖成為輕奢“特斯拉”時,國內有已經有問界、仰望、理想、蔚來等新豪華汽車品牌下場,而極具性價比與智能化生態(tài)科技的小米SU7的發(fā)布,更是把這汽車市場“攪”成了大混戰(zhàn)。

過去文章中我們分析了歐美市場純電車暫時“退燒”的原因,而在中國市場,純電已經變成“神仙打架”,看得傳統(tǒng)燃油品牌心里發(fā)怵。根據乘聯(lián)會數據,4月1-14日,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超過了一半,達到50.39%,是個歷史性時刻。

在很多人眼中,純電車構造簡單,電機、電池、控制器攢起來就行。事實呢還真是如此,隨著行業(yè)發(fā)展,電動車配套產業(yè)也不斷升級,品牌產品不斷“內卷”,所以要想在電動車做足差異化,品牌力,只剩下一條路——做好的獨特駕駛生態(tài)。

在小米SU7發(fā)布前后,雷軍不斷強調,“要跟大家聊聊對智能汽車的思考”。小米是做手機、智能IoT設備出身,自然有對智能生態(tài)的獨到理解,在盧偉冰發(fā)布的個人視頻中,利用SU7車載語音打開手機支付碼快速通過收費站,沒有卡頓與識別困難,光是這一段就“秒殺”了一眾豪華品牌的所謂“智能助手”了。

小米、華為這類傳統(tǒng)智能硬件廠商選擇入局汽車,而繼蔚來、極星之后,國內豪華汽車品牌紅旗,也宣布將跨界造手機了。

日前,中國一汽與億咖通簽署智能座艙戰(zhàn)略合作協(xié)議,聯(lián)合設計與開發(fā)紅旗智能座艙與紅旗OS,并打造紅旗品牌高端手機。值得一提的是,億咖通與星紀魅族屬于兄弟公司,兩家公司的董事長和CEO都是沈子瑜。

我們不認為一汽是想在手機市場中分一杯羹。包括蔚來、極星、紅旗在內,實際造手機反映出他們對智駕生態(tài)的理解。那就是,手機與車機能夠互聯(lián)操作,豐富車機功能,拓展生態(tài)。小米曾表示數千款應用,逐漸適配到車機平臺,華為問界車機也已遠超行業(yè)平均水平。

在萬物互聯(lián)成為主流的今天,擺在車企面前有兩條路,要么自己研發(fā)手機,要么與手機廠商深度合作。如果把這些概念說給傳統(tǒng)豪華車企聽,他們應該一時難以接受。以往消費者購車,先看發(fā)動機排量,再看變速箱類型,看完各樣的參數再看外觀尺寸。

而未來,純電硬件平臺將趨于同質化,消費似乎只會在乎汽車的智能生態(tài)是否契合自己。

要做好智能生態(tài),就必須擁有龐大的用戶體量。從銷量上看,2023年比亞迪國內銷量約301萬輛;理想約37.6萬輛;問界、蔚來、小鵬均超過10萬輛;而保時捷全球銷量約32萬輛;而賓利、法拉利、蘭博基尼、瑪莎拉蒂全球銷量相加也不足10萬輛。

我們可以發(fā)現,傳統(tǒng)車企在軟件開發(fā)領域本就存在技術弱勢,而這在豪華品牌中更為明顯,因為它們的用戶體量普遍較小。此外,車企還需面對不同地區(qū)客戶的多樣化需求,包括語言、文化和駕駛習慣的差異,這些因素均導致生態(tài)開發(fā)成本的顯著增加。

當然,讓科技企業(yè)賦能也是一種智能化轉型的方式,據德國商業(yè)雜志《Manager Magazin》報道,蘋果在2014年有意以寶馬i3為平臺開發(fā)車輛,但最終這個項目擱淺。如今,在該領域最成功的是華為鴻蒙智行。

只不過,豪華車企能放心把自己的百年品牌“交出去”嗎?就像IBM、戴爾、惠普曾經在PC領域爭雄,最后微軟憑借直觀、簡易的Windows操作系統(tǒng)脫穎而出。如今,這三家公司的市值相加都無法與微軟相提并論。由于既沒有獨立開發(fā)的技術,又擔心與科技企業(yè)合作會折損品牌價值,那么,“保時捷”們到底該如何開發(fā)自己的智駕生態(tài)呢?

而科技巨頭蘋果放棄造車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汽車硬件的盈利前景渺茫,特斯拉也提高了無人汽車項目Robotaxi的優(yōu)先級,馬斯克稱:我認為特斯拉也會迎來一個ChatGPT時刻,就算不是今年,我認為也不會遲于明年。

人類的科技進步與集成電路的發(fā)展密切相關已經是不爭的事實,如今,已經很難再有理由認為傳統(tǒng)的機械工藝能代表汽車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方向。

實際上,隨著產業(yè)鏈的規(guī)?;?,汽車硬件也將趨于同質化,汽車產品將漸漸淪為實用工具,次頂級豪車廠商們的品牌價值也逐漸凋零。換句話說,他們可能只想活成“勞斯萊斯”的樣子吧。

本文系作者 蔚然先聲 授權鈦媒體發(fā)表,并經鈦媒體編輯,轉載請注明出處、作者和本文鏈接。
本內容來源于鈦媒體鈦度號,文章內容僅供參考、交流、學習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
想和千萬鈦媒體用戶分享你的新奇觀點和發(fā)現,點擊這里投稿 。創(chuàng)業(yè)或融資尋求報道,點擊這里。

敬原創(chuàng),有鈦度,得贊賞

贊賞支持
發(fā)表評論
0 / 300

根據《網絡安全法》實名制要求,請綁定手機號后發(fā)表評論

登錄后輸入評論內容

快報

更多

2025-10-13 23:04

國內期貨夜盤收盤多數下跌,玻璃跌超2%

2025-10-13 22:57

紐約期銀一度漲7%

2025-10-13 22:49

現貨黃金站上4100美元/盎司關口,再創(chuàng)歷史新高

2025-10-13 22:46

中國金茂:9月簽約銷售金額98億元

2025-10-13 22:46

龍湖集團:9月合同銷售金額50.1億元

2025-10-13 22:38

香港首個自主研發(fā)AI機械人平臺亮相

2025-10-13 22:38

滬銀期貨主力連續(xù)合約大漲4%

2025-10-13 22:29

石藥集團:依達格魯肽注射液新藥上市申請獲國家藥監(jiān)局受理

2025-10-13 22:29

美財長稱政府“停擺”“正變得嚴重”,美國經濟已開始遭受影響

2025-10-13 22:25

英聯(lián)股份:股東翁偉武、翁偉煒、蔡沛儂計劃合計減持不超過6%股份

2025-10-13 22:16

中國充電站數量已是加油站3倍

2025-10-13 22:15

費城半導體指數漲超4.5%,成分股博通漲超10%

2025-10-13 22:13

現貨白銀上破52美元/盎司,再創(chuàng)新高

2025-10-13 22:04

德林控股啟動美國房地產項目RWA計劃

2025-10-13 22:02

美股漲幅擴大,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漲超2%

2025-10-13 21:57

南網、國網首次開展跨電網經營區(qū)現貨交易

2025-10-13 21:56

美股量子計算概念走高,RGTI漲超11%

2025-10-13 21:47

摩根大通股價在公布1.5萬億美元戰(zhàn)略投資計劃后上漲2.5%

2025-10-13 21:44

協(xié)創(chuàng)數據:公司AI短劇正有序推進中

2025-10-13 21:44

美股核電股大漲,Energy Fuels漲超14%

掃描下載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