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線下買不到,網(wǎng)友紛紛上網(wǎng)求一個購買途徑,alo著實把中國消費者拿捏住了。
2025年上半年便傳出,alo將在上海靜安嘉里中心開設中國首店,同時在上海、北京等地招聘品牌營銷、電商運營、零售管理等多崗位。
靠著走Lululemon路線火起來的alo,中國之路會順暢嗎?
從北美市場商業(yè)布局來看,有Lululemon的地方,多半就有alo的身影。
Lululemon費力做足了消費者教育,alo選擇“貼臉開店”,最直接的方式搶奪Lululemon的原有客群。
在產(chǎn)品側,不同于Lululemon錨定了瑜伽場景,alo的品牌定位更像是要做運動界的miumiu,運動只是外衣,時尚才是品牌底色。
除了Lululemon的經(jīng)典leggings,alo品類布局和款式設計顯然更多樣??v觀alo產(chǎn)品線,款式時尚性蓋過了產(chǎn)品功能性的風頭。短上衣、喇叭褲、闊腿褲的設計,不僅在款式剪裁方面更加新穎,更突出身材曲線,也打破場景限制,讓每一款單品都可以完美適配任何場景。
Lululemon曾被瑜伽場景困住,所以嘗試拓品類尋找新的增長機會。
alo本身定位更像個傳播生活方式的時尚品牌,并不局限于單一運動場景,瑜伽、普拉提、網(wǎng)球、力量訓練等多種運動場景均有所布局。
品類側,除了服裝品類,配飾、包袋品類均有所布局,甚至也涉足于香薰保健品市場。
單從品類多樣性而言,alo販賣的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,品牌的發(fā)展可能性也更豐富。
在顏色方面,alo也是采取了時尚品牌擅長的運營玩法。每月都會有部分新顏色單品上市,幾周后便會下架,除非復刻就再也買不到,這樣的色彩饑餓玩法也是拿捏了消費者的小心思。
同時,alo產(chǎn)品也擅長于以色系創(chuàng)造氛圍感,經(jīng)常上新同色系多款單品,在搭配方面更具靈活性,不同單品之間風格更統(tǒng)一,進一步帶動消費者多件購買行為。
alo的產(chǎn)品不過多注重功能性和專業(yè)性,更像是靠時尚+精致白女感撐起來的產(chǎn)品價值,但價格上居然還是Lululemon的“貴替”。
alo的leggings定價基本在128美元以上,而Lululemon基本上100美元左右。
alo的高溢價如果不是靠功能性,那它憑什么?
傳統(tǒng)運動品牌如何賣出高價?Nike講氣墊技術、Lululemon講Nulux™觸感、安德瑪講排寒科技,都是以產(chǎn)品性能、實驗室數(shù)據(jù)、專業(yè)運動員代言背書撐起溢價。
alo不選擇賣功能,而是賣一種白人女松弛感、精致感。
2021年,alo便官宣Kendall Jenner為品牌大使,肯豆高頻發(fā)布身穿alo服裝的美照,在社媒上多次出圈。Taylor Swift也高頻身穿alo品牌服飾出街,每一條身穿alo的明星ins推文都會被alo迅速轉發(fā),照片溢出的精致松弛感,正是alo想要的。
明星效應的放大鏡作用下,alo成功營造出一種健康、活力、時髦的精致形象,讓消費者無形中形成“穿上alo,我也自律又健康、精致又松弛”的認知。
想賺Z世代的錢,社交媒體是重中之重,alo的用一種近乎打造KOL的營銷打法,成功立住了在目標群體心中的品牌人設。
近兩年,alo社媒營銷更近一步。2024年簽約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Jisoo為代言人,25年7月亞洲首家旗艦店落地首爾,BTS成員Jin、aespa成員寧藝卓、國內(nèi)藝人何超蓮、易夢玲悉數(shù)到場,進一步拉高品牌討論熱度。
對比Lululemon與alo品牌搜索指數(shù),2025年上半年Lululemon維持平穩(wěn)勢態(tài),alo持續(xù)增長,于5月首次超過Lululemon品牌熱度,7月正式開啟了熱度碾壓Lululemon的局面。
深諳社媒玩法的alo,再一次成功靠明星效應打開了亞洲市場的知名度。國內(nèi)社媒平臺求購買途徑、代購方式、打飛的去韓國門店排隊的討論正是alo期望達到的效果,韓國首店的落地不僅熱度翻番,也進一步驗證了中國市場對alo的接受度,成為品牌進軍中國的強心劑。
勢頭一片大好,alo的中國行就能一帆風順嗎?
為什么說alo在中國市場的路不好走?
一是品牌動作導致的困局,社媒平臺求購買渠道的討論不僅讓alo對中國市場信心大增,也讓中國成熟的服裝產(chǎn)業(yè)鏈看到了生意機會。
alo的在中國市場渠道布局太過滯后,反倒是一系列服裝廠商紛紛在電商平臺上架alo同款。早期圖片更是直接印上alo,如今品牌名稱可能隱去,或是ola、ala等不同混淆的品牌寫法,但從圖片及產(chǎn)品風格依然能看出alo的標志性風格。
假貨泛濫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渠道布局側,更是撕碎了alo一直以來營造的精致品牌人設。
以埃菲爾鐵塔做背景,明星網(wǎng)紅的美照將alo的logo折射出足夠的精致感和稀缺性。假貨在國內(nèi)市場爆賣,也意味著你不僅會在健身房看到穿alo的女生,還可能在菜市場、廣場舞、地鐵通勤路上看到alo的身影——盡管大多都是仿款。
對于還未入局中國的alo,非目標群體過多地增加alo的曝光,本身就是對alo品牌人設的一種稀釋,更難以維持alo在國內(nèi)市場的高溢價。
除了品牌人設的崩塌,慕名購買正品的消費者可能是“壓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收到alo官網(wǎng)正品的消費者,紛紛分享自己的購物體驗、對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的吐槽。質(zhì)量差、易起球、logo起翹、脫線等問題引發(fā)消費者不滿,質(zhì)量與價格的嚴重不對等更是為alo的中國行增加了不確定性。
質(zhì)量堪憂、品牌人設不再、假貨泛濫的背景下,alo仿款似乎更具競爭力。消費者不一定具有分辨真假的能力,他們想要的只是ins美照里的那個logo和版型,不到正品三分之一的價格,注定會對alo的中國市場增添難度。
alo中國渠道布局滯后、品牌人設撐不起高溢價,這是alo中國行的難點之一。
第二層原因則是品牌產(chǎn)品力的薄弱。
雖是對標Lululemon,但alo弱功能故事,強營銷傳播,就注定了它的生意天花板具有極大不確定性。
問題則在于,alo過于依賴時尚潮流的易變性,以及網(wǎng)紅流量的不穩(wěn)定性。
運動品牌的構建都是以產(chǎn)品為核心,功能、科技是支撐產(chǎn)品生命力的要素。而alo更關注與顏值外觀和網(wǎng)紅營銷,打造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氛圍感,再用產(chǎn)品去承托這個氛圍感,實際售賣的不是產(chǎn)品的功能,而是廣告里的生活。
短期來看,疊加社媒傳播的確能夠讓生意快速增長,但增長的天花板會很有限。
一是如何保證品牌審美、設計力不走下坡路。
alo的產(chǎn)品激發(fā)的其實是消費者的潮流忠誠度,消費者會為品牌的時尚設計和網(wǎng)紅光環(huán)來買單,但這種品牌與消費者的綁定關系是比較薄弱的,品牌忠誠度極容易受到潮流趨勢更迭的影響。一旦市場上出現(xiàn)了更網(wǎng)紅、更時尚的單品,消費者會毫不猶豫地拋棄alo。
二是放棄功能敘事,如何與眾多競品抗衡?
Lululemon雖業(yè)績承壓,但他的基本盤仍十分穩(wěn)固,依托其品牌的面料、功能設計,依然會有一群super girl死忠粉。
說回運動服飾的生意,其行業(yè)競爭強度很大,alo面臨著直接競品、運動巨頭、時尚品牌的競對壓力。連內(nèi)衣品牌維密都來瑜伽服飾市場分一杯羹,從長期角度來看,alo如何穩(wěn)固住它的基本盤將是一大難題。
對比傳統(tǒng)運動品牌,比起前期大量研發(fā)投入,用科技、專業(yè)講品牌故事的“慢路徑”,alo的確靠社媒營銷走上了一條專屬于Z時代的“快捷徑”,但售賣一種“感覺”也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。
alo的中國生意,將會很難走。
快報
根據(jù)《網(wǎng)絡安全法》實名制要求,請綁定手機號后發(fā)表評論